2014年6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确定12项重点工程,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业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提高经济整体运行效率和效益。
规划明确了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极大地提升了产业地位,也对冷链物流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冷链大环境、大趋势继续向好
新一届政府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进一步升级,中产阶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冷链产品和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政府和消费者对冷链物流理念的认识越来越深,冷链市场规模继续扩大。
2014年无论是国务院、发改委、商务部,或是地方等各级政府部门,都出台了冷链相关政策规划,从这一点上释放出明显的信号:国家自上而下重视冷链发展,公平的冷链物流竞争环境会越来越好。此外,2015年将是《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落地实施的最后一年,下一个五年规划将在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冷链标准化、公平的冷链环境、冷链税费减免等方面将会加强。
总之,2015年冷链物流行业无论是宏观环境还是客观形势,都将持续向好。
(二)冷链零担和宅配服务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生鲜电商2014年市场规模达260亿,2015年预计达到520亿,增长势头十分迅猛。生鲜电商的发展关键在于产品的冷链物流能力,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综合性差异化服务体验将是生鲜电子商务模块的竞争核心,而目前的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还未形成产品化,因此,可以预见2015年冷链零担和宅配服务市场规模会进一步扩大。
(三)关注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
2014年进口果蔬、海鲜走红国内,为何出现如此现象?国外进口果蔬反倒比国内价格低、品质高、物流快,这又是为何?究其原因就是农产品冷链“最先一公里”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
国内往往放弃农产品产地加工,把初加工和精加工一股脑地压在综合成本居高的北上广沿海地区,反而使得农产品果蔬的整个冷链物流变成高成本的“长物流”,积重难返,销地又有多少物流商能够做得起或愿意做这样的“长物流”,更何况又岂是一家企业能够为之。
反观境外果蔬入境中国,因为“最先一公里”做得好,看似漫长的跨境物流却变得非常惬意,所以它就成了“短物流”。由此可见,“最先一公里”在整个供销链条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下,事前控制无论在控制效果还是控制成本上都是最优的,重视“最先一公里”才能根本解决产品品质差、损耗高的难题。
(四)传统企业跨界做冷链,做好服务是关键
2014年,随着我国冷链政策环境和市场前景的利好,以及互联网崛起和金融创新,将会有更多搅局者和传统物流进入冷链领域,一方面将会为冷链行业注入新的血液和基因,另一方面对于传统冷链格局将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目前,除了阿里、京东、一号店这些互联网大鳄已经将触角延伸到冷链行业之外,在传统物流领域像顺丰已经依托“顺丰冷运+顺丰优选+顺丰嘿客”完成冷链一体化的初步设想,在航空领域像海航、东航已经通过不同方式打造航空冷链物流体系,在金融、融资租赁领域像平安、民生、狮桥也都凭借各自优势提供不同的冷链金融解决方案,而在物流地产领域像普洛斯、复星、宇培、平安不动产等也各自开始冷链物流网络的布局。
(五)自贸协议、自贸区和“海上丝绸之路”联合溢出效应显现
中国—东盟大经济平台的形成离不开大物流的积极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无疑使中国—东盟大经济体更加火热。中澳自由贸易协议签订、国家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支持,对冷链产业而言,航空、海运冷链及临港、临空冷链都将受益。如果说2014年是政策观望、市场考察的一年,2015年则是积极介入抢占冷链物流市场的关键时间点,天津、广东、福建、广西、云南、成都冷链市场将会更热。
随着自由贸易区的拓展,进出口的食品和药品量越来越大,冷链物流业将会获得越来越多的机会。上海自贸区对物流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业务上,自贸区对冷链物流的重视才是最重要的。
(六)探索冷链物流强制标准,尝试团体标准制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月11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所确定的“推进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总的方向和具体措施”,提出今后标准将严格界定标准的层级,控制国标和行标的数量,对涉及健康、安全、环保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由协会等依据市场需求制定团体标准,让标准真正解决现实问题。
从实施过程来看,要先对已有多项冷链国标和行标进行梳理和清理,向国家标准委提出已有标准的清理建议。制定团体冷链标准的相关制度与开展方案,在各环节和领域做好标准化改革的宣传,提高大家对标准化改革的认识,真正从标准有用的角度开展标准工作。